我们总是亲切地称呼地球为母亲,在广袤、冰冷、甚至致命的宇宙中,这颗由海洋与大地组成的星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。到2015年为止,地球是唯一已知的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避难所。所以这个唯一的家园总是试图要我们小命的这一事实,就显得有点说不过去了。
地球要人类小命的方式何止成百上千。闲话少说,以下就来讨论几种我们心爱的星球在每一天尝试消灭我们的方式。
10. 火山爆发居住在火山附近就好比与恶邻为伴,每晚你要睁着眼睡,走到哪都恨不得背后长了眼睛,因为火山可以变着法子地置你于死地。进入20世纪后,每一年都有超过800人死于火山喷发。根据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,迄今为止已有大约25万人因此葬身——当然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高。
炽热的熔岩似乎是火山喷发的杀手锏,但慢吞吞的流淌速度导致其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致命,你更有可能死于一直深藏在地球内部,充满了热气、泥土、石块的火山灰流——它沿着山体奔腾而下,时速可达上百英里。
火山爆发
如果火山灰流还不足以吓到你,不可见的有毒气体又是另一样致命武器。它随着火山喷发被带出,随风飘散笼罩大片地区,轻轻松松就可夺去成百上千的生命。另外火山喷发也会造成巨石滑坡,毁坏房屋、夺人性命。而且更糟糕的是,就算那石头有间屋子那么大,在它把你击倒之前你也未必能注意到它的存在。
最后,火山还会喷发出成吨的火山灰,它可能看起来毛茸茸的且体积轻巧,但它实际是由粉碎状的岩石组成的。一小坨几寸见方的密集火山灰就可毁坏建筑与车辆,同样可怕的是,它还可以摧残大片良田,导致交通阻滞,使整个城市停止运转。
9. 地震
地壳构造板块移位通常会引起地表的震动,尤其在活跃的断层线区域附近,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一带。日本由于坐落在臭名昭著的“太平洋沿岸火山带”这个断层线,所以每年要经历大大小小2000多次地震。
地震
推荐阅读:唯一一只王鬼獒王将灭绝
地震可大可小,小规模的地震几乎只有最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探测到,而大规模的地震则如地动山摇,一切坚不可摧均化为乌有。不过一眨眼的功夫,看似坚固的地面便被扯出道道裂口。
但地震本身并非罪魁祸首——事实上,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才是,人们被分崩离析的建筑物砸伤、困住,从而缺氧窒息。尤其当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时,往往会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生命。
2010年1月,海地(Haiti)遭受7级地震。海地并非一个富庶的国家,国内许多建筑物本就缺少修缮、摇摇欲坠。等地震过去后,超过20万人失去了生命。更有统计称死亡人数其实达到了30万,使之成为历史上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。就算你所居住的地区建筑物的建造标准可抵抗地震,你也肯定不想自己亲身试验。哪怕是最坚硬的建筑材料也受力有限,地震的大手可将其轻易摧毁。
8.战栗海啸
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若是海浪毫无预兆地减退,就赶紧跑向高地。消退的海水可能意味着一场海啸即将到来。海啸是因山崩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海浪,但最为显著的导火索则是海底地震。剧烈晃动使得海水不停摇摆,由此产生的波动或许会使海浪移动上百甚至上千英里的距离。海 啸可高达几十英尺,但在深海处的海浪表面并不明显。当巨浪登陆时,海浪上半部分的移动速度较之下半部分更快,大量海水凭着多条湍急的巨流所蕴含的能量,摧 毁(或者吞噬)海堤和整个城市。混凝土建筑或许会存活……也或许会在海水可怕的力量之下消亡。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高地。
战栗海啸
2004年,在印度 洋靠近苏门答腊岛(Sumatra)的地方发生了一场约9.1级的地震,由此引发的海啸影响了14个国家,甚至一些地方受到高达近100英尺(30米)的 巨浪侵袭。无情的海水冲向整个城镇,将建筑如同玩具一般推倒,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人qiwen.tv。当海水最终退去,有超过23万人丧生,使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自 然灾害之一。
7.肆虐的二氧化碳
如果地震和海啸的威力还不足以吓到你的话,那么地球还有其他悄然而至并且干净利落地干掉你的方法。是的,地球母亲会用爱的毒气来溺杀你,她会利用看上去十分温柔的湖泊,将这一意图伪装起来。
肆虐的二氧化碳
在非洲,很多湖泊坐落于喷发过的火山口,距离火山口很深的地下,滚烫的岩浆将诸如二氧化碳一类的气体推至湖底。在大部分地区,日复一日都可以看到湖泊表面轻微的波澜荡漾,这使得湖水与气体有规律的进行混合后,有毒气体被缓慢而安全地排放到空气中。
但有些相对沉寂的湖泊,尤其是那些位于热带地区的,会聚积起体积庞大的毒气。不流动的湖水困住了毒气,当压力最终垮掉后,毒气便喷涌至湖水表面。当二氧化碳喷出后,会形成人眼无法看到的气团,它可以离开湖泊移动好几英里,令所到之处的一切生物窒息而亡。1986年在喀麦隆(Cameroon),仅仅一个类似这样的气团就令约1700人丧生。该类灾害规模或许并不庞大,但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,它就会像自然界任何灾害一样危险致命。
本文标题:警惕!十大末日灾难正在逼近地球人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奇闻007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